{{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中国企业商标海外遭抢注原因
(一)品牌价值巨大
商标遭抢注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品牌价值巨大,抢注者可以获得巨额利益,而被抢注企业则会蒙受巨大损失
一方面,成功抢注商标后,抢注者通常会向被抢注者索要巨额商标转让费或按销售量索要进入本地市场的许可费, 或者进行商标倒卖。由于针对的往往是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此举可以让抢注者获取巨额利益
另一方面,商标抢注也成为一些国外企业阻止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本土市场的有力武器。他们通过抢注对手商标竖起“市场壁垒”,力图通过合法手段延缓和阻止中国对手进入本地市场,以保护自己的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二)缺乏足够重视
中国商标被抢注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相对来说中国企业对商标国际注册缺乏足够重视
很多企业,受到资金实力的限制,或者对于国际市场规则的不熟悉,往往会忽视商标的国际注册布局。等到要拓展国外市场时,才发现已被人捷足先登
国际眼光开阔的企业,如“可口可乐”、“麦当劳”、 “松下”等商标均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进行了注册。而中国企业对于商标国际注册与保护的重视程度甚至都远远不及国内的商标注册申请。商标国际注册数量上的严重滞后,为国外企业和个人抢注我国商标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在全球竞争中的中国企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基本应对方式
遇到商标海外抢注问题后,企业的应对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放任不管、花钱解决和坚决维权
首先,最不提倡的就是“放任不管”。采取这种方式的企业,大多是刚刚在目标国开展业务,产品销量不大,市场前景不甚明朗,所以认为商标问题暂时不用考虑。或者正相反,企业在目标国的业务非常好,虽然商标被抢注,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市场和销量,因此暂时不考虑商标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在当地的经销商申请了商标,基于对合作伙伴的信任,认为商标注册在他人名下也无关紧要。这种“暂时”的懈怠,一时的疏忽,往往会留下很大的隐患。等商标问题真正影响到市场和销售的时候,往往就不是小问题,解决难度很大,成本很高,甚至有可能陷入无解的困境
第二种,花钱和解。经律师调解沟通,抢注者最终以比较低的对价将抢注商标转让给权利人,这是皆大欢喜的一种结局,但实践中大多数情况并不都是这么顺利。更多的情况是,抢注人向真正的商标权利人索要高价转让费。由于错过了时机,没有合适的法律途径维权,或者担心维权长时间悬而不决,为了避免影响市场和销量,快速解决纠纷,企业只好妥协,高价“收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商标
第三种,合理利用目标国法律制度,积极打击商标抢注行为。在商标申请过程中,大多数国家设有第三人异议程序。如果权利人发现抢注情况,应当及时与专业的商标律师沟通并委托目标国的代理机构提出异议。一般而言,异议期限偏短,所以要求企业一定要反馈迅速。而针对已经注册的商标,一般设有无效制度和不使用撤销制度。有些国家的商标无效和撤销案件由知识产权主管机构审理,有些国家则由法院审理。申请人应当按照目标国的规定提交相应的文件。除此之外,还可以向抢注方发律师函、警告信等法律文件,可以在当地报纸刊登公告,声明企业对商标的权利,以便给抢注方施加压力,为日后维权创造条件
在上个世纪,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事件并不多见,因为跟国际接轨且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国品牌并不多。这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纷争不断增加,中国企业逐渐成为知识产权侵权,尤其是商标抢注行为的受害者
虽然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商标在国际市场越来越引人注目,但倘若不能妥善应对,必将严重影响中国企业全球战略的顺利实施
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必须要防患于未然。如果商标已经被抢注,则必须牢记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要及时,很多国家规定商标注册5年之后,他人就不能随意申请撤销或者无效。所以,一旦发现商标被抢注,切忌“暂缓”、“稍后”处理,以免失去法律救济的途径。二是要坚决,即便某个环节失利,也要继续争取,特别是在法制相对欠缺的国家和地区,要利用多种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
中国企业在面对境外商标抢注时,要擅于借助专业代理机构的力量,及时、全方位地了解信息,合理利用法律武器,积极捍卫自身的权益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同时, 其商标品牌意识、商标注册也必须国际化
(部分文案来源:知产力)
知产资讯扫码解锁
龙华知识产权
专心服务 专注知产 专业保障